帝国的崩塌
帝国的崩塌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史学新锐徐飞重磅新作!温伯陵、张明扬联合推荐!————————————本书将梳理和剖析晚清自救运动中诸多重要人物对于现代化的种种误解,以及这种种误解最终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也将追根溯源,探究种种误解的由来。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言官与康乾政治
言官与康乾政治

1644年,一个拥有强健体魄的民族开始了纵马弯弓的时代,以儒家功利观所追求的“大一统”而言,清代是值得骄傲的。然而,通过言官所表征的士大夫的心路历程时,确有一种悲凉而又悲哀的强烈感觉。本书将视点对准在官僚大臣身上,通过对这一时期言官身世沉浮的展现,详细解读了这个既振奋也悲哀的“戮心”的朝代。雍正对理学名臣的迫害,乾隆厉禁讲学,丑化道学先生的种种行径,如此种种,都在摧折士大夫以道自重、傲视王侯的精神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专论清代之文献文化,其基本思路是关注社会中层与底层,尤其是区域社会的“书群”,以体现清代文献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本卷强调,文献文化史要研究“动态的文献”或者有“社会情缘的文献”,具体而言,是既要关注文献的内容与物质形态呈现(如家集、新学书籍、日记等新文献形态),关注文献之著述、编辑、刊印、流通、阅读等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所牵涉的行为动机,又要关注所关联的环节与人群之间的互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是周一良先生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共十二部史书的读书札记。现在呈现给读者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不仅是收入周先生对上版札记中46条札记条目的补注,有的条目下有两条补注,实际共有补注51条。补注的内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及中外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

草与禾
草与禾

这是一部4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最终塑造了中国的呢?“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

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本书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的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那些受时代摆布、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及其因应,勾勒出了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其变化,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和学术界的既存认知很不一样的大后方基层社会,揭示了长期战争环境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立体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笹川裕史,日本埼玉大学教养学部教

南明史
南明史

牟复礼朱维铮阎崇年郑重推荐新增2017版作者前言剑桥中国史作者、明史大家——司徒琳以翔实之笔,绘南明十八载风雨巨变以洞彻之眼,察明朝数百年溃败根基————————————————————————————————————本书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