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矢志不渝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

银线
银线

鸦片战争常被认为是传统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书根据时人观点及更多分析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因拉丁美洲白银减产而起的危机,比战争本身带来的影响更深。拉丁美洲白银的骤减几乎颠覆了清王朝,其稍后的骤增,虽协助清廷平定相当因白银不足所引发的大规模动乱,但也使得中国的地位相对较不依赖美洲白银的东亚邻邦邻夷。在王权备受挑战之际,支持多元权威并存的传统思想涌现,于王权再行稳固之时,绝对权威的思想抬头而留存至今

银元时代生活史
银元时代生活史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

中国儒学三千年
中国儒学三千年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的一堂文化课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著名学者马勇先生积40年之功,从大历史的视角,给3000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时代的儒学大师的主要成就与观点、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互补;剖析儒学是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与制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

命运和选择
命运和选择

◎编辑推荐☆全球视野,现代阐释,侦探小说一样好看的中华历史。☆学者易中天潜心撰写,从动笔到完成历时九年,大结局之卷名为《命运和选择》。☆一路走来,我们经历怎样的命运?我们的旅程从3700年以前,洛阳盆地上崛起的二里头遗址开始,直到公元1840年东西方文明的那次剧烈碰撞为止。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又做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是这些选择,而不是其他?当一个从原

帝国的崩塌
帝国的崩塌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史学新锐徐飞重磅新作!温伯陵、张明扬联合推荐!————————————本书将梳理和剖析晚清自救运动中诸多重要人物对于现代化的种种误解,以及这种种误解最终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也将追根溯源,探究种种误解的由来。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言官与康乾政治
言官与康乾政治

1644年,一个拥有强健体魄的民族开始了纵马弯弓的时代,以儒家功利观所追求的“大一统”而言,清代是值得骄傲的。然而,通过言官所表征的士大夫的心路历程时,确有一种悲凉而又悲哀的强烈感觉。本书将视点对准在官僚大臣身上,通过对这一时期言官身世沉浮的展现,详细解读了这个既振奋也悲哀的“戮心”的朝代。雍正对理学名臣的迫害,乾隆厉禁讲学,丑化道学先生的种种行径,如此种种,都在摧折士大夫以道自重、傲视王侯的精神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专论清代之文献文化,其基本思路是关注社会中层与底层,尤其是区域社会的“书群”,以体现清代文献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本卷强调,文献文化史要研究“动态的文献”或者有“社会情缘的文献”,具体而言,是既要关注文献的内容与物质形态呈现(如家集、新学书籍、日记等新文献形态),关注文献之著述、编辑、刊印、流通、阅读等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所牵涉的行为动机,又要关注所关联的环节与人群之间的互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是周一良先生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共十二部史书的读书札记。现在呈现给读者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不仅是收入周先生对上版札记中46条札记条目的补注,有的条目下有两条补注,实际共有补注51条。补注的内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