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由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诸多领域,力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以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

制禮以教天下
制禮以教天下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聖人亦以「禮教」作為治平天下之重要手段。縱使中古的公私禮書都已漸趨成熟,但其行用效力卻僅止於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始終無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亂後國家社會的巨大變動,讓公私禮儀文本出現重大變化:國家禮典因皇權的深入,使其教化功能漸失聖人禮教之原意;私禮文本則在科舉士人提升家族教養之考量下,而競相投入編撰,其中尤以朱熹《家禮》為代表,元、明即將之納入國家禮教規範。透過禮典與家禮

陈书(全二册)
陈书(全二册)

《陈书》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该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本书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南监本、北监本、武英殿本等多种版本,具有权威性。本书是中华书局版二十五史的一种。

制度·言论·心态
制度·言论·心态

本书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编,保持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的独到之处,选取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刻,以明清之际的制度、士人的言论和心态为视角,通过对明清之际的文化现象、士人话题的探究展开对晚明士风的分析,经由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探讨易代之际特殊的思想—情境,即思想的历史内容以及个人经验的内容。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

趣谈辽墓考古
趣谈辽墓考古

1992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境内的朝格图山南麓,发现了辽东丹国左大相耶律羽之墓。出土志石一方,墓志首题“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次署“蓟门邢明远撰并书”。洋洋千余言的志文,记载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墓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壁画数量之多

南宋宁波文化史
南宋宁波文化史

《南宋宁波文化史(上下宁波文化研究工程专门史研究)》内容简介:南宋是宁波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描述南宋宁波文化发展历史的专著,充分展示宁波文化高潮的种种表现,展示富有文化底气的南宋宁波的特殊魅力。学界至今没有这方面的专著。目前论述南宋宁波文化最为详细的是《宁波通史》之《宋代卷》,本书仅在篇幅上已扩大了三倍。本书的特点:一是资料全面系统,笔者从史著、别集、经解、笔记、方志、家

长征中的李德、张国焘
长征中的李德、张国焘

共产国际“钦差大臣”李德奉行经验论和教条主义,不顾中国实际情况和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主张与数倍之敌正面对抗,导致苏区沦陷,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剥夺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核心,革命终于拨乱反正。与此同时,一直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倚仗红四方面军的强大实力,妄图“自立为王”,排挤甚至迫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异常艰险的环境中,党中央、毛泽东沉着冷静,一举

宋-图说天下
宋-图说天下

《图说天下•宋》涉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科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历史发展轨迹上各个时间点为经,以历史风云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反映历朝治乱兴衰的过程。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花絮、专题和图片,使人物、事件、名画、文物、遗址等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信息更为密集,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息的、立体的历史镜像。“图说天下”,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

南朝气韵
南朝气韵

本书收录南朝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主要涉及萧梁王侯墓前的石刻遗存,反映了南朝特有的时代风貌与艺术神韵;同时收录汉代至唐代重要的碑拓,如汉代《校官碑》、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南朝《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唐代《明征君碑》等,反映了石刻文献发展的连续性,彰显了南朝“继汉开唐”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程章灿、张学锋、童岭三位教授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从古代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切入,对石刻拓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
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

从康熙帝晚年,经雍正朝,直到乾隆帝去世,祖孙三代皇帝的统治跨越了整个18世纪。这100年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过持续变革的重构,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高度强化并渐臻完备。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内在矛盾演变、满洲传统文化政治取向及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与皇权扩张、国家治理效能强大相同步,18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势达到了为外域瞩目、乾隆帝自诩的“全盛”。18世纪清朝国家政治体制组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军队人员组成的变化、素质的下降是否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败?中国的长期积弱是否与武德的消亡、文德的畸形发展有关?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作者着重从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兵员、兵制和兵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作了一番全新的剖析。作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体制的关系,呈族血统退化与历史进程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对中国历史分期也提出了

西域历史研究
西域历史研究

本书是一部研究8—10世纪,西域地区诸部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的论著。本书共包含四个章节、五篇附录:第一章8世纪中期以后葛逻禄在西域的活动,第二章回鹘西迁及突厥语部族在西域的活动,第三章高昌回鹘在东部天山地区的发展,第四章西部天山突厥语部族的分裂和萨图克布格拉汗的活动,附录一喀喇汗王朝王室族属问题研究,附录二扎马勒·哈儿昔和他的《苏拉赫词典补编》,附录三阿拉伯、波斯文书名对照表,附录四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