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涛
  • 分类: 诗歌

如何读懂并写好一首诗?当代诗的抱负是什么?北大学者、批评家和诗人姜涛提出:所谓“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虽然能深入生活世界的肌理,但去结构、脱脉络的感受方式,会带来一种“稗史”的写作倾向。能否在与人文思潮的联动中,重新安排、强有力地想象“个人”,甚或决定了当代诗的前途可否长远。本书涉及多位现当代诗人,包括郭沫若、周作人、穆旦、柏桦、萧开愚、海子、张枣、陈超、西川、欧阳江河、臧棣、朱朱、哑石、余旸、马雁等,对于现当代诗的入门和写作,本书也会有提纲挈领的助益。

“风格化的真挚内省,并不总是那么有趣,甚至会妨碍诗歌自我的进一步壮大、成长。

自我戏剧化、英雄化,其实对心灵有封闭的作用,也会使诗歌的成年永远耽搁下去。

“伟大传统”无法缩减为“国际风格”,那种脱离文脉和情境的翻译和阅读,不是最好的方式,不能准确了解他人不说,可能还耽搁了自己。”

——姜涛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1989年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弃工从文,1999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参与编辑民间诗歌刊物《偏移》、《诗歌通讯》,出版诗集《鸟经》(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自印诗集《四人诗选》、《哀恸有时》等,1997年曾获“刘丽安诗歌奖”。诗歌写作之外,还从事诗歌批评及诗歌史研究,博士论文《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获中国“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外,出版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编著《北大文学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

目录:辑一
“羞耻”之后又该如何“实务”
——读余旸《还乡》及近作
当代诗中的“维米尔”
——谈朱朱的视觉及历史想象力
当代诗的“笼子”与友人近作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在当代精神史的构造中
“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
辑二
“混搭”现场与当代诗的文化公共性
拉杂印象:“十年的变速器”之朽坏?
——为复刊后的《中国诗歌评论》而作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窗外的群山反倒像是观众
浪漫主义、波西米亚“诗教”兼及文学“嫩仔”和“大叔”们
“村里有个叔叔叫雷锋”
辑三
一个诗人的内战“时感”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
从周作人的《小河》看早期新诗的政治性
从“蝴蝶”、“天狗”说到当代诗的“笼子”
附录
诗歌想象力与历史想象力
——西川《万寿》读后
为“天问”搭一个词的脚手架?
——欧阳江河《凤凰》读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