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喜清
  • 分类: 电影

作者提出了“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贯穿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认为它既是促动中国电影发生的重要动力,同时又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生长相伴始终,左右着中国影人在中西碰撞中的文化选择。她从这个角度重新思考和评价了“商务”、“明星”、“上海影戏”、“神州”、“大中华百合”、“天一”等中国早期制片公司的制片方针和作品风格,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1963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外语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曾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加学者交换项目”支持下,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学和性别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伊丽斯学院做访问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史、比较电影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以及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曾出版专著《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参与编写《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并发表论文、...

(展开全部)

1963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外语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曾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加学者交换项目”支持下,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学和性别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伊丽斯学院做访问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史、比较电影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以及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曾出版专著《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参与编写《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并发表论文、评论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