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小纯
  • 分类: 随笔

【编辑推荐】

1.樊小纯,记忆的交付,给影像观看者的24封信。

2.“我们空出那个位置,去描摹散落在时间里的消息。”知性才女樊小纯,蛰伏两年,再出新作。她把照片拓扑成文字,以书的形式展陈,这个嵌套命运本身可以看做对观看的重新定义,它既属于视觉,它又不属于视觉。如果把它摆 在不同的地方,书店、书房或者任何触手可及的位置,它的内容似乎也会随之改变,甚或,同样的词语再次流过,你也不会与相同的感受重逢。诗的道路与哲学的道路在这些不曾存在的照片里等待成为从未存在过的阡陌。

3.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创造出一些虚构的意象城市。樊小纯在《不存在的照片》中,写了24张意象化的照片。从复旦到上海电视台再到纽约、柏林,樊小纯的创作经验与阅读经验,以书信的形式,浓缩在这本《不存在的照片》中。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24张不存在的照片,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

状态。这部作品关乎仪式的实践,或者说,记忆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预见而让时间悬停。它不期待传递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当 R 收到一个包裹的时候,她知道 W 死了。

获悉与发生,大多是错位的。这很常见。但这一次是 W 的死。

很多年前 W 对R说过,他不知道在他离开世界的时候,把他多年拍摄积累的底片交给谁。他至少可以信任R。

他曾说,在他死后,他的遗嘱执行人会寄出这些底片,R 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收到它们。

R 打开包裹的盒子。没有一张底片,只有二十四封信。二十四封随手写在一百多张卡片上的信。

这二十四封信里,叙述了二十四个概念,关于他的记忆、盼望、困惑、妄想,关于他永远不能实现的、只能在脑海中完成的观看。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

【媒体/名人评论】

未经作者同意,我把它归类为 film noir novel (作者應該不太愿意把自己作品归类)。小说的开端弥漫着冷战时期的 nothing can be trusted 的色彩:首字母代替名字,不存在的底片,死亡的假设——一切都那么的缺乏线索。底片可能是指某些黑白颠倒的变天大秘密,需要我们把24篇举重若轻的故事解码才能找到答案。不过,或许没有秘密,只是作者跟我们开一个黑色的文字玩笑。

——梁翘柏(音乐人)

创作者樊小纯带来了一本奇特的书,24封虚拟的摄影人书信像电影的每秒24帧,思绪深远又闪烁不定,金句迭出,我惊讶于小纯对影像的思考之沉郁和广泛。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充满了蒙太奇与闪回,却又是温润和安静的。

——王轶庶(摄影家)

小纯的阅读生活围绕着某种虔敬,读起来有种理性的距离感,但这并非她意志的全部。她的诗、画和影像作品亦是某个预言的组成。而我,只是更欣赏她仿佛无尽的潜藏和可能。 ——李泉(音乐人)

【编辑推荐】

1.樊小纯,记忆的交付,给影像观看者的24封信。

2.“我们空出那个位置,去描摹散落在时间里的消息。”知性才女樊小纯,蛰伏两年,再出新作。她把照片拓扑成文字,以书的形式展陈,这个嵌套命运本身可以看做对观看的重新定义,它既属于视觉,它又不属于视觉。如果把它摆 在不同的地方,书店、书房或者任何触手可及的位置,它的内容似乎也会随之改变,甚或,同样的词语再次流过,你也不会与相同的感受重逢。诗的道路与哲学的道路在这些不曾存在的照片里等待成为从未存在过的阡陌。

3.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创造出一些虚构的意象城市。樊小纯在《不存在的照片》中,写了24张意象化的照片。从复旦到上海电视台再到纽约、柏林,樊小纯的创作经验与阅读经验,以书信的形式,浓缩在这本《不存在的照片》中。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24张不存在的照片,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关乎仪式的实践,或者说,记忆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预见而让时间悬停。它不期待传递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当 R 收到一个包裹的时候,她知道 W 死了。

获悉与发生,大多是错位的。这很常见。但这一次是 W 的死。

很多年前 W 对R说过,他不知道在他离开世界的时候,把他多年拍摄积累的底片交给谁。他至少可以信任R。

他曾说,在他死后,他的遗嘱执行人会寄出这些底片,R 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收到它们。

R 打开包裹的盒子。没有一张底片,只有二十四封信。二十四封随手写在一百多张卡片上的信。

这二十四封信里,叙述了二十四个概念,关于他的记忆、盼望、困惑、妄想,关于他永远不能实现的、只能在脑海中完成的观看。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

【媒体/名人评论】

未经作者同意,我把它归类为 film noir novel (作者應該不太愿意把自己作品归类)。小说的开端弥漫着冷战时期的 nothing can be trusted 的色彩:首字母代替名字,不存在的底片,死亡的假设——一切都那么的缺乏线索。底片可能是指某些黑白颠倒的变天大秘密,需要我们把24篇举重若轻的故事解码才能找到答案。不过,或许没有秘密,只是作者跟我们开一个黑色的文字玩笑。

——梁翘柏(音乐人)

创作者樊小纯带来了一本奇特的书,24封虚拟的摄影人书信像电影的每秒24帧,思绪深远又闪烁不定,金句迭出,我惊讶于小纯对影像的思考之沉郁和广泛。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充满了蒙太奇与闪回,却又是温润和安静的。

——王轶庶(摄影家)

小纯的阅读生活围绕着某种虔敬,读起来有种理性的距离感,但这并非她意志的全部。她的诗、画和影像作品亦是某个预言的组成。而我,只是更欣赏她仿佛无尽的潜藏和可能。 ——李泉(音乐人)

樊小纯

1987年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社会纪录片硕士

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在读

执导纪录片:

《The Other Eye:a film about LiuDan》2014

《严复》2011

《萧红》2010

《林风眠》2010

出版书籍:

《不存在的照片》2018

《不必交谈的时刻》2016

《纯》2009

目录;1捕获的徒劳
2失去秘密的图像
3 Jamais vu
4框与悖论
5罪与掩藏
6借来的时间
7规则 — 破坏 — 让步 — 驯服
8流动的确定性
9世故的天分
10可迷途之域
11裂隙
12精神活动
13基于信任的背叛
14指向的反转
15没有拍下的照片
16对微小情趣的批判
17降落困境
18像即兴爵士一样
19屈从与宽慰
20持续不停地对焦
21非暴力观看
22保持一个没有见过的永恒
23时间不会白白流过
24走投无路的到达
Auf Wiederse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