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天书
营造天书

本书为“建筑史诗”系列之一,“建筑史诗”系列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陈明达是湖南祁阳人。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刘敦桢助手,并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1935年提升为研究生。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1942年参加彭山崖墓发掘工作,并绘制了崖墓的地形图和墓葬的建筑结构图。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1945年参加重庆道路网及分区规划设计工作,1946年任陪都建设委员会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设计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

唐风建筑营造
唐风建筑营造

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棋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

《营造法式》图样(上、下卷)
《营造法式》图样(上、下卷)

《营造法式图样(上下册)》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根据制度音节的描述,补绘出一些缺失的图样。由于《法式》三十三、三十四两卷图样为单个构件的彩画图样,没有表现出每种彩画制度应用在外檐或内檐的综合艺术效果。所以把分散的彩画图案集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立面效果,也是很有意义的。其次,现存版本图案中,琐纹图案皆为几何图形的变异,估计与宋代原状的差别不会很大。而花纹图案更具写生意味,传写中可能误差较大。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一书中通过对木营造中的“榫卯”木构件、木结构建筑流派、木结构建筑风格、木结构建筑的习俗等多方面,向孩子展示与我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木之渊源。这些木结构现在还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的祖先智慧依旧熠熠生辉,孩子们在欣赏中国木结构建筑独特之处的同时,更体会到传统工匠们所表现出的集体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熟知中国木结构建筑所呈现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传统手工

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之一。“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价值、最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故宫营造
故宫营造

《故宫营造》是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单士元的《故宫史话》一书的基础上增加选篇而辑成,收录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是典雅文存第四号作品。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单士元(1907—1998),生于北京(今名北平),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院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

营造之道
营造之道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萧默,1938年~,湖南衡阳人,中国艺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