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之影响,当属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最富人文学意味的题目之一。然而要在比较根本的层面上提出任何有效的论说,似需做两个方面的先期准备。其一是对基督教神学资源的把握;其二是对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发生关联的最初形态——中世纪欧洲文学有所了解。中国学人关于西方的一切讨论,当然都无法离开中国自身的背景和经验,当然都会带有某种内在的比较研究之性质;但是与此同时,这又必须以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对方为前提,必须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

本书共收录洪子诚的两篇论文及一篇访谈,鲜明地体现了洪子诚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显现出他近些年研究兴趣的转向。第一篇论文《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延续了洪子诚此前开展的“阅读史”系列研究,选择了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作为考察对象。第二篇论文《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1958年北京大学1955级<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是洪子诚对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的经

咖啡杯里的宇宙:天文学史话
咖啡杯里的宇宙:天文学史话

《咖啡杯里的宇宙:天文学史话》追随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帮助人们了解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宇宙之谜。全书从史前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一直写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其中既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文明古国的人们探索宇宙的历程,也有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划时代发现,还有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地球、彗星、太阳系、宇宙中心等天体的探索所积累下的丰富知识,以及诸如光速、引力

日本文学史
日本文学史

日本文学是什么,日本文学怎么读——日本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吗?和歌真的都是从汉诗中演化而来吗?唐朝诗人里,日本文人为什么独爱白居易?《蜻蜓日记》是日本私小说的鼻祖吗?物语和小说真的不是同一种文学样式吗?《源氏物语》其实并不是一部长篇作品?为什么说《徒然草》的无结构性恰恰是日本文艺的特色?松尾芭蕉学习杜甫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文学史”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学、文学史观念,塑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文学传统。本书讨论的,就是当“文学史”理论传到中国以后,怎样与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类、历史叙述、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文艺思潮、国语运动相互配合,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一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这样的有关“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史考察,说明“文学史的权力”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发挥它的效力。本次增

世界文学史
世界文学史

《世界文学史》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择。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教材都是多人合编不同,本书是一人所著,个中观点和行文较统一生动。本次修订,作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部烽火动荡后留存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诗经》《楚辞》,下至明清小说,以年代为经,经典作者和作品为纬,再现中国三千年文学菁华。吉川幸次郎在讲义中不求全备,也不发四平八稳的议论,以宽阔的比较文学视野,细密的文本解读,传递中国经典文学的审美和思想价值,展现一位心系“文化中国”者的怀抱和见识。★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域外视角,编织

中国文学史讲稿
中国文学史讲稿

内容简介胡小石根据清焦循“一代有一代所胜”之说,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在本书中历叙《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阐明各种旧说,不少创见,被学术界公认篇幅不长而颇具卓识。他毕生治学,文必己出,如无真知灼见,从不剿袭雷同,笔诸简端。其定文学范畴,以我国固有之“言志”说、“缘情”说结合外来之“纯文学”理论。治学方法,则严格区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