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革命
建筑的革命

摆脱全球性的建筑学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课题,是全世界的建筑师所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从生活场、科技系统、经济产物等不同视角,对建筑的本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作了多向度的阐述,尤其涉及当前建筑界及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一些时弊。本书主要论述:对建筑本质的再认识,对中国古建筑的再认识,对西方建筑的再认识,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与再认识,以及未来建筑的危机与

建造革命
建造革命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这些特点体现在老一辈和年轻建筑师的身上,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整理。通过《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薛求理,博士,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和美国从事建

维多利亚建筑彩绘(100多个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经典案例,再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维多利亚建筑彩绘(100多个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经典案例,再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本书是由十九世纪法国建筑设计师PierreChabat的关于维多利亚式建筑的手绘画作编译而成,通过对手绘图纸的展示,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的不同风格类型以及新兴的建筑材料,图片精美,细节细致入微,展现了工业革命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本书还收入了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建筑,为了解19世纪欧洲建筑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佩雷•夏巴:(PierreChabat,1827-1892)最初曾是一

设计革命
设计革命

本书初版于1969年问世,是巴克敏斯特·富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世界观的精彩集成。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小书里,富勒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努力寻求为避免人类消亡而应该奉行的基本原则。人类如何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繁衍下去?自动化生产对人类的个体化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实现人类潜力,让全球贫困终结于今天这一代人?富勒对“专业化”提出质疑,他呼吁发动一场创新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新文化史领军者林恩·亨特代表作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构建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中文修订本全新推出——【内容简介】《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改写法国大革命史的典范之作。不同于过往对大革命因果的探讨,林恩·亨特转而关注大革命的过程和经验,尽力挖掘革命者的意图及其行动逻辑。法国革命者极力与过去决裂,建立新的民族共同体

革命政治与洛克的《政府论》
革命政治与洛克的《政府论》

《革命政治与洛克的<政府论>》将洛克的名著《政府论》置于1670至1680年代的英国政治环境中,从政治史、思想史的角度对洛克政治思想与《政府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作者阿什克拉夫特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都有详尽的描绘与解读。在厚重的历史叙述之下,洛克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历史的参正,于是洛克的政治思想并非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紧紧与社会相联系。本书结论正是,《政府论》的出版,说到底是洛克对沙夫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

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柏克晚年的压轴大作《法国大革命反思录》即以充满激情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在他看来,那些原则看似在维护人权和自由,实则空洞、危险,是对人权、自由、宪政以及维系欧洲文明的传统的践踏。他深入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症结,准确地预言了随后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并在革命初期就

论革命
论革命

简介:“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这是罗伯斯庇尔最后留下的预言;而大西洋的彼岸,美国革命却已经实现了自由的理想。本书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内容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展开:阿伦特不断地比较二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

北一辉的革命情结
北一辉的革命情结

北一辉是战前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导师,同时,早年他又曾投身中国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秘密组织「同盟会」的正式成员。探讨他这一段曾奔走中日两国革命运动的离奇生涯,是本书的宗旨。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以他生涯中的三大著作──《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为讨论重点,观察其思想演变。二、三两章分别论述他投身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对中国革命认知上的发展。最后论及他转而倡导日

清教徒的革命
清教徒的革命

迈克尔·沃尔泽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哈佛大学学生的必读经典。英国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性要素的国家,在其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是加尔文宗的清教徒带头发动荣登推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清教徒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何以具有如此的能量?而在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又为什么迅速地终结了神权性质的共和国?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作者着重关注1530-1660年间清教徒的历史,指出在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

中國革命再闡釋
中國革命再闡釋

本書為鄒先生生前編定的論述中國革命的文集,他認為,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從一開始就包含兩個相互衝突的目標,即個人自由與國家制度重建的張力……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外來侵略的巨大壓力下,「國家制度重建」的目標以「社會革命」為手段、強而有力,但同時卻極大地犧牲了個人自由的目標。鄒先生因此高度重視七十年代末以來的改革,認為改革的實質是政治權力逐漸退出社會領域,以調整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但他同時看出,改革的過程也隱含着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摆脱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又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