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美国电影的输入、放映与接受(1896—1949)
上海地区美国电影的输入、放映与接受(1896—1949)

1949年以前美国电影在上海地区的放映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味的历史现象。在中国电影纷繁芜杂的历史画卷中,美国电影如影随形,以其成熟的电影经验影响与刺激了中国民族电影类型的确立与成长,并在与本土电影的斡旋较量中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产业的萌生与发展。本书将限定上海地区作为美国电影研究的文本范围,结合上海特殊的政治格局、经济走向以及文化动态等外部生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美国电影在中国不同时间阶段的表现形态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真正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在

1949-1976:歲月滄桑
1949-1976:歲月滄桑

本書是我的「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傾盡心血之作。由於受到资料的限制,這不是一本最格的「史」依然是個案研究的彙集,但我又希望其具有某種史」的意義。於是在對個案的選擇上,很費了一番功夫。我给自己定了兩條原则,其一是注意個案的典型性。因此,不僅有被能為是「自由主義、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作家沈從文,而且有郭小川這樣的「老延安」,顧準這樣的老地下黨員,一心嚮往革命的共青團員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