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敦煌
空间的敦煌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

敦煌彩塑纵论
敦煌彩塑纵论

🗝零门槛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彩塑的内部有什么?古代匠人如何能在塑像上刻画出“窃眸欲语”的表情神态?敦煌彩塑与希腊雕塑有何区别?……细数各类“神采具足”的彩塑探究其背后的东方审美与匠人精神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阅读门槛,只有轻松好读的敦煌文化常识。三本书相辅相成,层层深入,带你读透敦煌,读懂中国。🗝零距离、沉浸

敦煌壁画漫谈
敦煌壁画漫谈

🎨零门槛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如何临摹壁画?莫高窟中究竟有多少幅飞天?壁画中的古人是怎样生活的?……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娓娓道来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阅读门槛,只有轻松好读的敦煌文化常识。三本书相辅相成,层层深入,带你读透敦煌,读懂中国。🎨零距离、沉浸式欣赏敦煌之美没时间去敦煌

看见敦煌
看见敦煌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

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
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

飞天来自何方?飞天为什么在佛国天宫飞舞?飞天为什么有世俗之美?飞天与天使有何不同?飞天如何在敦煌落户?本书根据各个朝代的飞天形象,对敦煌石窟中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和元代飞天的绘制技法和艺术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樊锦诗:

敦煌
敦煌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

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岁时节令

本书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巧妙而富有趣味的将古人的智慧成果引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将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相结合,向读者介绍当前的岁时节令意义、习俗等,多学科协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价值,让传统岁时节令别具人文内涵。这样的解读角度不仅让古老的敦煌壁画“活”了起来,还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感悟敦煌之美、传承中华文明。本书为敦煌研究院所编著,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陈海涛陈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同赴敦煌,从

敦煌
敦煌

莫高窟的浩繁经卷,究竟是谁为何埋下?不留名姓的藏经人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惊世之作,与《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因瞌睡错过了考试。他失魂落魄,

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