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涛
  • 分类: 电影

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本书以空间和视觉为两大论述范式,在同近二十年来当代欧美电影研究学者(例如汤姆·甘宁、米里亚姆·汉森、林恩·科比、本·辛格)等关于早期电影的著述对话的基础上,从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都市交响与声音风景这四个角度重溯早期欧美电影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现代性的内容与肌理。本书认为,早期电影是一项典型的现代都市实践,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同城市现代性息息相关。早期电影和城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互融、双向浸没的“...

(展开全部)

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本书以空间和视觉为两大论述范式,在同近二十年来当代欧美电影研究学者(例如汤姆·甘宁、米里亚姆·汉森、林恩·科比、本·辛格)等关于早期电影的著述对话的基础上,从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都市交响与声音风景这四个角度重溯早期欧美电影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现代性的内容与肌理。本书认为,早期电影是一项典型的现代都市实践,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同城市现代性息息相关。早期电影和城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互融、双向浸没的“相互现代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各个层面。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著有《电影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译有《高行健与跨文化剧场》(与郑杰合译,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5)、《银色金属恋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一只鸟的选择》(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再见,西方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百家》《当代文坛》《韩中言语文化学报》《文化研究月报》,以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Nantah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