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本书梳理了电影研究的复杂历史和中心议题,在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对其进行了探讨,凸显出电影在更为宽泛的文化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书中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好莱坞的历史,我们如何理解作者导演、明星制、全球大片,以及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失望。作者所勾画出的电影研究模式是:关注电影在形式上的“文本性”,同时也承认电影研究在更广阔的“再现”议题中的位置。作者通过书中列举的论辩和史实证明,我们能够既不忽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

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本书以空间和视觉为两大论述范式,在同近二十年来当代欧美电影研究学者(例如汤姆·甘宁、米里亚姆·汉森、林恩·科比、本·辛格)等关于早期电影的

建筑与现代性
建筑与现代性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

没有约束的现代性
没有约束的现代性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有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灵知主义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东方帝国的崩溃,以色列、希腊和腓尼基城邦独立地位丧失,大量人口的流动、放逐和囚禁,以及伴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把无法主宰历史进程的人们逼进一种极端孤独绝望的境地。由制度、文明和种族而来的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

这本《全球现代性危机》是杜赞奇教授学术著作中主旨最为宏大的一部。杜赞奇教授称之为一种“历史社会学”,但这本书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除了围绕“超越”和“流转历史”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之外,这本书还涵盖了关于亚洲政治文化、环保运动、宗教传统、道德实践、国家建构以及区域形成等诸多重要的历史和当代课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隐含在杜赞奇教授早期作品中的印度主题也全面登场,成为与中国同等重要的

流动的现代性
流动的现代性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2017),当代西方著名社会理论家之一。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1954年起在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系任教,1968年被反犹主义者逐出波兰,1972年起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W.AdornoPrize),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他生于1938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1963年在莱斯特大学授课,1970年转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现任剑桥大学教授。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

审美现代性批判
审美现代性批判

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周宪1954年出于南京、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上生导师。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著有《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1997)、《二十世纪西方美学》(1997)、《超越文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的后果》主要内容简介: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着重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等问题,并

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与大屠杀

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