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大庭脩(1927~2002)先生是日本秦汉法制史、中国简牍学、中日交流史著名学者。曾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学部长,皇学馆大学教授、校长,大阪府近飞鸟博物馆馆长,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帛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79年他凭借着对中国秦汉木简及秦汉法制史方面的研究的丰硕成果获得了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1986年又以《江户时代中国文化的受容研

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1)
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1)

《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丛书预计共出版6辑,将通过刊登一些以档案文书为主要根据的国内外蒙古史研究论文,介绍和翻译部分珍贵文书档案,以唤起中国蒙古史学界对档案史料的重视,促进蒙古史的深入研究。

唐研究(第十八卷)
唐研究(第十八卷)

《唐研究(第18卷)》以唐代及相关时代的研究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美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其特色是论文之外,发表新史料、书评和学术信息。

隋代三省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隋代三省制及相关问题研究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也就是学界所习称的“三省”;研究的主题是三省的职权、地位以及所谓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过对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问题、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问题、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问题以及“三省制”学说的由来等问题的探讨,认为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隋初尚书省权力过大,内史、门下二省并不能对其

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
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

历史乡土地理研究,聚焦于历史时期区域地理之变迁,以县域为核心单位,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即寒食节文化篇、政区与地名篇、聚落地理篇、灾害篇,分别从寒食节文化、政区沿革与地名特征、聚落构建与分布格局、历史时期灾害发生等多个方面对于介休地区历史地理之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其中,对于寒食节文化演变、城市灾害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与解读,学术创新意义突出。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祝总斌,1930年1月13日出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1954年至197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72年以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材不材斋史学丛稿》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套书,共四册)茅海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6ISBN:9787108061577定价:395.00元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二十年之功,在第一手资料的蒐集和解读上,上下求索、四海搜罗,苦心孤诣地查找、求证,运用丰赡而可靠的史料来鉴识伪说、辨明历史真实,先后出版《戊戌变法史事

明代东北疆域研究
明代东北疆域研究

明代东北疆域,是中国疆域不可分之一隅;明代东北各族,是中华民族亘古同室之一员。《明代东北疆域研究》详尽、全面、系统地研究有明一代东北疆域问题,史料丰赡,文图并茂,时有见地与创意,是一部追求真知、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丛书:明代东北疆域研究》从明代东北疆域理论、辖治体制、卫所建置、明卫所与清(后金)噶珊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在疆域建置中的坚稳作用与价值,以及藉以28枚卫印

唐代特权阶层仕宦与社会流动研究
唐代特权阶层仕宦与社会流动研究

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官职、门第、财富的多元标准,对唐代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并阐释了各个阶层的社会功能,认为唐代社会是一个以官员阶层为主导,士族、商贾阶层为辅助,农民阶层为基础,贱口阶层供服务的系统,这个社会系统又是动态的,为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把优秀的和平庸的人都分布到合适的位置上去,系统就必须保证一个正常有效的社会流动。但是由于特权阶层对入仕途径的把持,使唐代社会流动具有很大

宁波文化研究工程·特色文化研究:宁波水文化研究
宁波文化研究工程·特色文化研究:宁波水文化研究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研究方法,将水文化理论探讨与宁波实际结合起来,从水利、水上交往、桥梁、风俗、水景观等若干方面切入,全面梳理宁波水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