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寒冷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
适应寒冷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

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履“3060”碳目标,践行建筑领域的绿色和低碳发展路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建筑全面高质量发展。本图书在建筑学范畴内,强调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本体在绿色建筑重要作用。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厘清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与结构、机电、设备等技术间的协同和有机融合关系,进而在理性创作的框架内,拓展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推动绿色

建筑文化研究(第1辑)
建筑文化研究(第1辑)

《建筑文化研究》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编辑,面向所有人文学科。出版形式为年刊。第一辑主题为“建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51552/第二辑主题为“威尼斯学派与城市”。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35937/第三辑主题为“波利菲里之梦”。2011年底发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专题研究。《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山西东南地区唐代至金代建筑的考察资料,择精要处论述。《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混排黑白线图,后附彩色图版。绪论部分简要概说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上编主要讨论古代建筑构件以及建筑方法的演变;下编着重时代特征与分期。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金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物质、艺术,以及蕴含的象征、文化、社会意义,都使其成为以材料视角切入建筑研究的必要课题。《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展现了此项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实地考察了现存全部可考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例,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提出:象征意义与适应性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两项内在动力。围绕此线

建筑研究 01
建筑研究 01

《建筑研究》为年刊,是“当代建筑理论论坛”的研究成果。第一期《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来自2010年3月30日至4月4日,在南京和上海两地举行的第一节“当代建筑理论论坛”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包括两个中心议题,“词语与建筑物”和“建筑再现与绘图”。

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
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

《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主要内容简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世界闻名的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北京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在地面和地下保存了许多年代远、种类丰富、价值很高的遗迹遗物,基督教文物遗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督教史迹和文物,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抢救保护、整理研究此类文物已是刻不容缓。《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力图通过对基督教史迹文物的研究,向读者介绍基督教传教士在元明清时

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
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

作者通过分析上海历史街道风貌的多元成因,深入研究典型区域,从空间肌理与建筑特征等视角解析其多样性,追溯历史街道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制度与实践的演变,提出聚焦“微观治理”的精细化规划体系,为建构迈向基于有机更新目标的城市规划作出重要贡献,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示范性的思考与实践,为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历史保护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者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引。伍江

宋代城市研究
宋代城市研究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包伟民对宋代城市的最新研究著作。本书在总结唐宋城市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的城市规模、类型和特征,城市管理制度、市场、税制、市政建设、人口和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多有新见,是对宋代城市的独创性研究。包伟民,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师从邓广铭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

丽水通济堰与浙江古代水利研究
丽水通济堰与浙江古代水利研究

宋烜著的《丽水通济堰与浙江古代水利研究》分两部分,前部分是关于浙江古代水利的初步探讨,后部分是有关丽水通济堰的专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