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
中国的宗教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长篇大论地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例如: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巫术性的世界图像)、做出的是什么(例如:家产制政体、家族社会、家族经济组合),以及所想与所做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主导此一辩证关系之进行的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

功能性分权:中国的探索
功能性分权:中国的探索

功能性分权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本书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理论,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理论体系。政治分权是政治分工的必然要求,但不同的社会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权体制。我国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需要一个有为政府,权力制约监督的制度安排必须与这一前提相适应,这构成了功能性分权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不仅要解决权力的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

中国的选择
中国的选择

21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编辑推荐☆八位海外汉学名家齐聚一堂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古代战争。☆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起于先秦,止于明代。☆以战争军事为题,实则照见中国古代政治、风俗、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讨论了古代中国政治中“文”与“武”的关系、文官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在我的分析中强调四个主题。第一,我把战事和军事置于国民党历史的中心,这段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

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著作。记录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大公报》于1936年8月将其通讯集册出版,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范长江用生动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时局状况。全书由一系列的通讯结集而成,这使得书中描写内容客观真实,较少夹杂作者自己的观点。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本书主要考察中央地方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变迁过程及其与城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联系。在大量经验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财政包干制和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是理解中央地方关系变迁的关键要素。财政包干制为地方政府“大办企业”和快速的地方工业化提供了激励,而分税制则促使地方政府发生了由“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的转向。本书从土地指标获取和城镇化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央地方关系的

审美力(中国的梵高——吴冠中美学随笔)
审美力(中国的梵高——吴冠中美学随笔)

《审美力》精选50篇吴冠中先生历年来散见于报刊的关于艺术与审美的散文随笔和世情文章。第一部分“美之力”,包含吴冠中先生关于艺术与审美的文论23篇;第二部分“画外小品”,包含吴冠中先生散文与随笔16篇;第三部分“忆往昔”,内含吴冠中先生写生时的所思所想。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

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冲击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时事评论,后两个部分为思想史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中,沟口教授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国认识的误区,即以现代化先行者自居的优越感、知识论上的歧视和偏见、断言中国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战思维、受害记忆与加害记忆之间的分离等等。他在历史的流动脉络里抓住这些被日本中国学回避和无视的问题点,展开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沟口教授指出,这些认识误区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仍然无法有效地追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