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重要使命是创造良善的公共生活,这既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也需要民众不信任的促动,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政治信任“悖论”。它内含现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基本逻辑,即政治信任的结构及其序列,政治信任的功能及其评估,政治信任或不信任的发生、发展及其修复、重构等。

以结构化为视野,本书搭建了政治信任的一种分析框架,即谁信任、信任谁、为什么信任和怎么样信任,先后考察了政治信任的静态结构、动态机制、立体形态和综合建构。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具有正功能,但超越了一定限度就会形成信任定势或刚性,产生负效应。政治信任的生成包括政治认知、文化培育、制度塑造、理性选择等机制。从历时维度,可把政治信任界分为传统、过渡与现代三种形态。政治信任的现代性成长,关键是制度化不信任的建设,即以权力工具性和人性不确定性为逻辑,构建民众理性表达不信任的制度化通道。政治信任构建与国家制度、政治...

(展开全部)

政治的重要使命是创造良善的公共生活,这既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也需要民众不信任的促动,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政治信任“悖论”。它内含现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基本逻辑,即政治信任的结构及其序列,政治信任的功能及其评估,政治信任或不信任的发生、发展及其修复、重构等。

以结构化为视野,本书搭建了政治信任的一种分析框架,即谁信任、信任谁、为什么信任和怎么样信任,先后考察了政治信任的静态结构、动态机制、立体形态和综合建构。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具有正功能,但超越了一定限度就会形成信任定势或刚性,产生负效应。政治信任的生成包括政治认知、文化培育、制度塑造、理性选择等机制。从历时维度,可把政治信任界分为传统、过渡与现代三种形态。政治信任的现代性成长,关键是制度化不信任的建设,即以权力工具性和人性不确定性为逻辑,构建民众理性表达不信任的制度化通道。政治信任构建与国家制度、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同质同构性。

作者提出,在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结构正处于变动之中。政治信任建设需要确立新理念、新思维,并切实转化为新行动,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信任的修复能力,逐步构造中国特色的制度信任。

上官酒瑞 男,1977年2月生,山西阳城人,法学博士。2004年至2010年任教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为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政治信任等领域的研究。与人合著《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政治》;在《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